解读玉米高密植.高产量是否现实!

玉米种植,所谓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现阶段在当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一些专家不同意当前极端的追求“高密度”,也不是倡导极端的“稀植”,仅仅是对当前玉米种植中“过于密植”造成的诸多弊端而提出适当降低密度的“中等密度”的观点。

看美国地图,能走中国的路?
一些人,喜欢拿“美国的玉米高密度”说事。姑且不分析这些论调的目的和动机,仅单纯地把“美国耕地”和“中国耕地”进行PK一下。据《地理》有关数据:美国玉米种植带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夏季降水丰富,有充足灌溉水源。

据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宁夏试验站2012年美国考察数据,美国玉米带的有机质是4%以上。据吉林省农科院李淑华等在《2012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公布的数据,美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3%~6%,且整地时深松土壤30厘米以上。再看中国农业部2014年公开的数据,耕地有机质2.08%(黄淮海地区实际还要低一些吧),而且70%以上是中低产田。同时,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别是化肥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严重。

中国耕地有机质比美国低大约一半,再去“比葫芦画瓢”模仿美国玉米的“高密度”,有多少理性呢?这好比你的和美国人比花钱一样,美国人一小时工资20美元(折合人民币160多元),你的工资一小时多少钱?就是你大着胆子“学美国人花钱”,可是你“日子还过不过”呢?

即使按照一些的人热衷说美国高密度,事实上,美国的亩密度折合也就是5486株~6146株(2012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美国考察数据)。可是别忘了:中国的耕地有机质含量是美国的约1/2,中国夏玉米亩密度4000株左右,大约相当于人家的2/3,已经相对比较密植了。

中国农科院徐明岗研究员曾表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土壤有机质每提升1个单位有机质,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可每亩增产94~132斤,稳产性提高5%~8%。有机质提升对全国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将近10%。”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博士指出:高产玉米要求耕地活土层应该在30厘米以上,适合玉米生长的最低耕层深度应该22厘米以上。但是,美国玉米田土壤深耕和深松标准为35厘米,我国仅仅为16.5厘米,还不到人家的一半!

大部分耕地20多年来没有进行过深松整地,现在的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耕层浅化长期制约着土壤的肥水供给能力,已经严重阻碍了玉米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均减弱),导致减产20%~30%。耕地质量问题,还有盐碱化、沙化、工业污染、缺钾、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这怎么能给高密度以基础支持呢?

用羊粪浇4次水,能做得到吗?

按照惯例,玉米在高肥水条件下,才可以高密度。国内的一些高产攻关田典型案例,基本上都是“高密度、高肥水”。请问:你的玉米计划用多少肥料呢?浇几次水呢?肥料报酬递减的“抛物线”,合适点在哪里? 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中国的干旱缺水的障碍。我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 13 个贫水国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同时,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也大大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玉米不倒伏,你有多大把握?

随着玉米密度的提高也导致了“三高”: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秃尖率升高,而且茎杆细、弱、硬度差,同时病害、虫害都相对严重发生。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先专家张世煌研究员2015年10月撰文《土壤肥力与密植育种》指出:958不能超过4500株,335不能超过4000株。这样类型的品种,过于密植,容易倒伏。河北省农科院杨利华研究员说:“倒伏是对夏玉米密植高产威胁最大的灾害”。

“过于密植”的前提下,抗倒剂竟然也扛不住!武邑县一农资经销商向笔者反映:他卖的两大名牌抗倒剂,90%的地块竟然也没有抵抗住倒伏。玉米抗倒剂用什么好?怎么用才好,你真的懂吗?玉米栽培中,“过于密植”的缩小株距会降低单株上部干物质、根系干物质,由此诱发倒伏隐患。不同品种均有各自的适宜密度,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3500株/亩,中大穗型品种3700株左右/亩,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株左右/亩为适宜。

病虫害重、空棵缺粒,如何应对?

随着密度增加,除了“倒伏”之外,病害较严重,以及“空棵”和“秃顶”的增多,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于,锈病、褐斑病、青枯病、瘤黑粉病、早衰等,你想好怎么应对了吗?!

种植密度过大,一是根部吸收养分变差,导致一部分植株生长瘦弱,花粉不成熟或者花丝伸长慢,形成“秃顶”,二是田间遮荫重、光照弱、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造成“空秆”或“秃顶”、“缺粒”。据李少昆博士撰文指出,种植密度过大,叶片相互遮盖,花粉不易落在雌穗上,造成无法正常受精结实,不仅造成“秃顶”较重,而且容易导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现象”。此外,密度过大之后,玉米各种叶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青枯病)均会加重,以及各种大量元素缺乏症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涌现,都可致使玉米生长不良,造成“空棵”或各种雌穗发育不良现象。当前市场推广的中大穗型红轴品种,春播玉米一般3300~3800株(不超过4000株),夏播3700~4000株之间较为适宜(不超过4500株为好)。

密度提高后的真实情况

首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辽宁丹东农科院丰光等玉米春播试验品种6个,都是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出现了“三升、七降”:株高、穗位高、秃尖度3方面,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升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7个方面都随着密度提高加而降低。而且,且茎杆细弱,抗倒性差,发病较重。
在该试验中,春玉米亩密度3750株亩产1687斤达最高值,既高于亩密度3000株的亩产1633斤,也高于高密度的4500株的1673斤。但是,请注意:3750株比4500株,增产约1%,3750株比3000株,增产3%,4500株比3000株,增产2%多,如此的增产幅度,增加密度有必要吗?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宁夏农科院、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联合试验报告,相对耐密的品种958春播,亩用羊粪万斤、化肥约200元,而且浇水4次(应该是最利于高密度栽培的高肥水条件)。2000株1667斤,3000株1867斤(提高1000株增产12%),4000株2067斤(提高1000株增产11%),5000株2200斤(提高1000株增产6%),6000株2267斤(提高1000株增产3%),7000株低于2400斤(增产6%),可见,高肥水条件下,春玉米亩密度在3000~4000株,亩产1860~2067斤是增产幅度最大的,也是玉米倒伏和病害的风险最小的。

高抗又高产的“耐高密”品种,真有吗?

据《浅谈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一文指出:4000株为“耐密品种”具备特点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态特征。5000株为“耐高密品种”,具备特点要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例如当每种植3000株时,也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当密植到每亩5000株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可是,当前中国,有真正的高抗又显着增产“耐高密”品种吗?且不说提高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什么“正能量”,仅仅一个倒伏问题,就可以撂倒了几乎所有所谓的“耐密品种”。再如,2015年内蒙古某种业公司的同一“耐密品种”,4500株比4000株减产25斤,5000株比4000株增产14斤。2016年的种子市场上,一家种业公司推出的类958的“吉祥一号”也提倡3500~4000棵。另外,一个河南类958品种引种到河北,也提出了“九寸一棵远”的种植密度(株距30厘米,亩密度约3700株)。可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敏感的种业公司不在少数。
“耐密”有啥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