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生物肥将迎来发展契机

微生物肥功效优异,大有可为。我国微生物肥料已有5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根瘤菌剂到细菌肥料,再到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演变过程。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农业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我们认为,复合微生物肥料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与其兼具化肥的为作物提供必须的养分和微生物菌剂为作物保驾护航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在为作物提养分方面仍不足以替代化肥,但是增施复合微生物肥料,合理配置化肥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比例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我国微生物肥行业经济特点:规模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偏低,微生物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依然偏低,能有序扩张。
2014年我国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13.77%;实现利润总额58.7亿元,同比增长4.65%。近十年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制造行业主营收入增长了16.1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4倍。目前,行业的市场空间进入10%左右的稳定增长阶段。近几年,我国微生物肥料产能以年增长10%以上的速度快速稳定发展。产品种类众多。截止2014年底,在农业部登记注册产品数约2600,在登记的产品种类有11个,包括固氮菌剂、根瘤菌菌剂、硅酸盐菌剂、溶磷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复合菌剂、内生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及复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类产品。

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缺乏
虽然微生物肥料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行业仍存在诸多制约其突破瓶颈的因素。企业规模小,领军企业难觅。目前我国生产微生物肥的企业有1000余家,但多位中小型企业,菌剂类企业的年产量一般在几百吨左右,超过上千吨的厂家屈指可数;菌肥类企业年产量一般在0.5-1万吨左右,少数企业能达到4-5万吨的规模,只有个别企业能达到10万吨以上,单体量最大的企业规模在20-30万吨左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行业集中度低,即使是规模稍大的企业其市场份额极其有限,同时部分小企业存在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产品质量难以一种活性菌剂,其贮存条件和施用方法等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极其分散的行业格局带来的质量不统一会进一步影响其施用效果。

微生物肥料全球的格局
全球生产微生物肥料比较著名的企业有:Novozymes、Biomax、Antibiotice、AgriLife、Symborg、NationalFertilizersLimited等。国外著名公司并不都是专门的微生物肥料供应商,而多数是生物产业服务商,拥有全方位的生物技术,业务涵盖了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根据《2019年生物肥料市场趋势及预测》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生物肥料市场预计将以13.9%的复合年增长率进行增长。从地缘上分析,2013年北美地区生物肥料需求最高。2014年到2019年,预计亚太地区将是增长最快的市场,北美和欧洲生物肥料市场已趋于饱和。

微生物肥行业的发展契机。
我国化肥施用量快速增长,增速高于粮食产量增速。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至今,我国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5倍,同期我国粮食产量仅增长了82.8%,化肥施用量的增速远远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速。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化肥对粮食增产的显著作用推动了我国化肥施用比例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化肥施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粮食增产的边际贡献也随之下降。我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消费量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目前存在这明显的化肥过度施用的情况。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的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惊人,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仅为33%、24%和42%。

2015年农业部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工信部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新型肥料的施用量占总体化肥使用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0%提升到30%,这无疑为微生物肥的需求打开了强劲的需求空间。

耕地供给与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居高不下。复种指数与土地供给关系息息相关。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2012年,我国耕地总面积13.51亿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34亿公顷,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20.93%,继2008年之后复种指数再次站上120%的水平。粮食作物方面,2012年我国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为82.3%,近十年来一直在80%-85%的区间浮动;一方面,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对粮食始终维持着稳定增长的刚需;另一方面,工业化的提速也挤压了耕地的供给,我国耕地承载压力日益沉重。

土壤污染状况堪忧,土壤修复迫在眉睫。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达到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砷、汞、铅、铬等。其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带来的重金属污染进一步降低了土地肥力,让我国总体质量不高的耕地雪上加霜。综合我国目前的化肥施用情况和耕地质量情况我们能够发现,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增产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与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微生物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恰好能有效解决问题:①微生物肥料与化肥的合理搭配使用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②微生物肥料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地质量;③部分微生物肥料能以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土壤修复,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助力微生物肥打开需求空间。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微生物肥料被纳入到“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复、磷钾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秆快速腐熟、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水平。

特别是2015年以来,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的发展。其中,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更是给化肥使用上了一道量化的紧箍咒。政策文件频繁提到的提升耕地质量和防治农田污染也旨在控制化肥用量,增加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俗称“土十条”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也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出台,万亿空间的土壤修复市场盛宴即将开启,而能以生态友好方式进行土壤修复的微生物肥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另外税收也利好于微生物肥。2015年8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对化肥恢复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对纳税人销售和进口的化肥,统一按13%税率征收增值税,原有的增值税免税和先征后返政策相应停止执行。此次对化肥恢复征收增值税,同时对微生物肥仍然在生产流通全环节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有利于鼓励微生物肥的生产和使用,优化用肥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