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启慧:用平凡“织”出精彩
本报记者高中 特约通讯员彭强
要不是亲眼看到柴启慧换纬线麻利的“无影手”,就不会了解她的指尖有多么的灵巧。对常人而言,一般情况下5分钟左右已经很不简单,但柴启慧却通常在2分钟以内可以完成,而且还能保证安全,准确。
今年48岁的柴启慧2003年入职编织袋厂,与编织袋厂同行了17个春秋。她个头不高,爱学习,工作勤恳,乐于助人,被身边的同事亲切的称为“柴老师”“柴大姐”。
编织袋厂现在运行的圆织机,每台织机有520到620根经线,4组纬线。圆织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一根根丝线按照经纬线排列后织成布卷。在平常的生产过程中,圆织工会除了拆线、换线、划铜管、做卫生等工作,也会根据生产需求,换盘或处理因机台故障导致的断线等突发情况。
自2003年走进编织袋厂,柴启慧一天一天学,一遍一遍练,有时提前和推迟下班,手指都练肿了。她最终摸索出了一套又快又好的操作方法,一次接头成功率达到了100%。
这几年,柴启慧感觉自己的“奔跑”速度也加快了。1人看4台圆织机的工作量,让柴启慧更加眼疾手快:10秒换好一条经线,每2小时换3次纬线,每次换纬线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每天提前1小时来拆线,根据圆织机运转声音判断故障,减少撞梭的可能。在这些娴熟的动作以及工作经验的助使下,她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均高于身边同事,她却轻松的称之为“习惯”。
2016年冬,柴启慧注意到圆织布面普遍不够平整。她把此事反映给班长,厂里最终决定将部分机台的经线重新改进均匀后再生产。厂里的决定一出,就有人认为增加了圆织工的工作量,而且还耽误个人生产产量,是一件“吃亏不讨好”的事。
这时的柴启慧主动要求从自己的机台开始改进,毅然用剪刀剪断了600多根经线。机台改进完成,她弯着腰,驼着背,像一名医生问诊手术台穿针引线,认认真真地将一根根经线穿入针孔大小的棕门。
一个班下来,柴启慧那双原本长满老茧的手又增添了几道新伤痕,疲惫的身体裹满了厚厚的灰尘,如同一只憔悴的“灰鼠”。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需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做出优质的产品,探索更多的工作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在柴启慧的带动下,厂里的机台改进在短时间内迅速见到成效。
除了生产上的认真,柴启慧在安全方面也是先人一步。
今年3月开始,化工企业“安全知识在线学习”考试纳入公司管理范畴。当很多人抱怨考试难度大,实用效果不强时,柴启慧却挑选出了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安全知识,也不忘记在上下班途中与大家分享,还养成了做“错题集”的习惯。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柴启慧“在线测试”正确率达到了80%以上。在厂部“每周一题”安全抽查中,她总能应答如流。从此,大家对“在线学习”也重视了起来,整个圆织车间都洋溢着“学安全、讲安全”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