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关键点 告别“经验施肥”

施肥量的合理确定是科学施肥的核心,关乎农作物产量、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土壤条件变化与肥料产业进步,仅凭经验施肥已难以满足精准施肥需求。科学施肥需综合考量作物营养特性、土壤供肥能力、目标产量、肥料利用率及肥料性质等多方面因素。

一、依据作物营养特性确定施肥量

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种类与比例差异显著。每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水稻籽粒与烟草鲜叶吸收的氮、磷、钾量各不相同。作物营养特性可归纳为:块根块茎类作物需钾量高;豆科作物对磷、钾和钙需求多;叶用作物需氮量大;耐氯作物可施含氯肥料,忌氯作物应避免。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需求有关键时期,即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营养临界期作物对某种养分敏感,缺乏会造成不可逆影响,多数作物磷临界期早,氮次之,钾较晚,建议将70%以上磷肥、50%氮肥、30%钾肥作底肥。营养最大效率期是养分吸收效率最高时,如玉米大喇叭口期等,是追肥关键期。

二、依据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调整施肥量

土壤是作物养分主要来源,其供肥能力受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质地及管理水平影响。全国土壤普查显示,我国耕地普遍缺氮、大部缺磷、部分缺钾,中微量元素缺乏面积扩大。供肥性受土壤质地影响大,粘土保肥性强、供肥慢,宜重施基肥、控制总量;砂土保肥性差、供肥快,应少量多次施肥;壤土保肥供肥均衡,是理想种植土壤。气候也影响施肥,低温、寡照、高温多雨等影响养分吸收与土壤活化,越冬作物宜早施氮、磷肥及有机肥,大棚施肥应避开高温时段。土壤养分供应量约占作物吸收养分总量的50% – 80%。

三、提高肥料利用率以优化施肥量

肥料利用率受肥料种类、施用方法与时期影响。我国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0% – 50%、20% – 30%、40% – 70%,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氮磷钾平均利用率可达80%左右。氮肥作追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宜在营养最大效率期施用;磷肥易被土壤固定、移动性小,应集中、分层施用或与有机肥混施;钾肥作为品质元素,70%建议作追肥,用于籽粒充实、果实膨大等后期阶段。

四、根据肥料特性选择施用策略

肥料工艺发展,施肥策略需相应调整。有机肥/生物菌肥主要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议亩施80 – 200公斤,整地前深施;喷浆造粒复合肥营养均衡、肥效长,适合旱地及经济作物底肥,亩用40 – 60公斤(大田)或50 – 100公斤(经作);高塔造复合肥水溶性好,适合机械化追肥,亩用20 – 40公斤(大田)或30 – 60公斤(经作);大量元素水溶肥含量高、利用率高,适合水肥一体化,每次亩用3 – 6公斤;缓控释肥肥效释放慢,适合短生育期作物或保肥好的土壤,可一次性施肥,亩用50 – 80公斤。

鄂中生态倡导以作物需求为导向、以土壤测试为基础、以肥料特性为依托的科学施肥体系。通过合理配肥、精准施用量、优化施肥时期与方法,实现“增产、提质、环保”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目标,推动我国农业走向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研发部 袁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