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三心得
作为鄂中的一名销售人员,我已在菏泽东明县与牡丹区默默耕耘八年。这八年,与其说是销售肥料,不如说是在与土地和农户间搭建信任的桥梁,寻找产品与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心得一:土地为基,肥料需对症
初到菏泽,我曾以为优质肥料自会吸引农户。然而,在东明县黄河滩区的沙质土上碰了壁。这里的土壤保水保肥性差,农户习惯了高氮肥料,对我们的缓释肥心存疑虑。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肥料没有“万能款”,只有“对症药”。于是,我养成了“三问”习惯:问地块前茬、问土壤类型、问农户需求。根据东明县西瓜种植户的裂果问题,我们推荐螯合钙肥;针对牡丹区油用牡丹的土壤板结,我们主推生物有机肥。甚至带着土壤检测仪,将“测土配方”落到实处。渐渐地,农户们说:“鄂中的人懂咱的地,推荐的肥信得过。”
心得二:承诺为金,信任比肥料更重
农资销售,做的是回头客生意,拼的是信任。记得第一年,在牡丹区王浩屯镇,一位大叔因价格犹豫。我提出试种,承诺收成不如人意则补差价。秋收时,试种田的玉米穗子沉甸甸,大叔成了我们的忠实客户,还带动了邻居。我深知,农户要的不仅是肥料,更是丰收的保障。因此,我们从不急于求成,而是送货时指导施肥,出苗后回访长势,遇病虫害及时联系农艺师。当农户把我拉进他们的“种植交流群”,我知道,这比任何销量都珍贵。
心得三:与时俱进,销售与农户共成长
八年里,菏泽的农业和农户都在变。高标准农田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兴起;农户从凭经验施肥到看土壤检测报告,从埋头种地到盯着市场选品种。销售若跟不上变化,终将被淘汰。于是,我们在乡镇开“农技小课堂”,建微信服务群,推出“定制化用肥套餐”。有次,东明县的种粮大户要打造“吨粮田”,我们全程跟踪,最终亩产超千斤,他逢人便夸:“鄂中不仅卖肥,更帮我们种好地。”这让我明白,销售是与农户共成长的过程,在解决他们的难题中,自然能站稳脚跟。
八年农资路,我从“外来的推销员”变成了农户心中的“懂行人”。我深知,肥料是纽带,但真正扎根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户的真诚,以及与他们同频共振的成长。往后,这份心得仍是我前行的“基肥”,滋养着我在东明与牡丹区的沃土上,继续传递“丰收的希望”。(山东分公司 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