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我爱的村庄,悄然间已变了模样。大门紧闭的屋舍,杂草丛生的山林,诉说着人口外流的故事。母亲叹息:“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老人和孩子,树木价格又低廉,谁还有心打理?”

山林间,杂草肆意疯长,几乎吞没了小径。母亲边清理野草边念叨,今年家中大片树林仅售一万余元,而这山林,父母已辛勤耕耘了十八年。

村旁有人承包百亩耕地种草莓苗,日薪百元,现结,吸引了众多村民。母亲虽想去,却因琐事缠身而作罢。我劝她别受热罪,她笑言:“这样每日开销就不用动用老本了。”

与堂哥谈及此事,他透露承包一亩田不过数百元。我惊讶于价格之低,他却说:“现在村里没人种田,都外出打工了,田闲着也是闲着,承包出去总比长草好。”

这不禁让我想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古训。而今,却变成了“其田无耕者,其屋无居者”。小洋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却只在春节时稍显热闹,平日多寂寥。

年迈的父母住在洋楼里,望着门前嬉戏的孙辈,心里盘算着日子,期盼着年底的团聚。他们有时也会想着去地里做一天工,赚点现钱,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与母亲修理完山林归家途中,偶遇两位近七十岁的长辈,在草丛中寻找鱼腥草,晒干后可卖两块五一斤。母亲说,村里六十岁以上的人,几乎很难在外找到工作,只能以此补贴家用。

他们曾以勤劳双手推动时代前行,如今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手足无措。只能弯下腰,在草丛中寻觅那微薄的生计。村庄的变迁,让人感慨万千。从山林到洋楼的距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是人心与时代的错位。(吉林分公司 张华东)